股市入市须知

如何进行宏观信息分析

文 | 投资交易院

宏观信息分析就是社会经济大环境分析。股市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部分,隶属于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因而股市也受制于宏观经济及其信息面。国民经济形势不仅制约着投资主观愿望的产生,也制约着投资实现的客观条件,因此,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宏观信息面的变化,捕捉好的投资市场、投资时机与投资产品。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需要从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方面来考虑,前者是要明白某一指标的数值意味着什么,后者则是要从几个关联的方面来综合考虑这一指标的影响。

 


一、经济数据对股市的影响

用于观察宏观经济的数据有很多种,这里仅介绍三种人们最为熟知的数据: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消费者价格指数。


1、国内生产总值对股市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为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私人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它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经济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还是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但高于此水平则表示有通涨压力,而低于1.5%的增长,则显示经济放缓且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在了解GDP时,投资者应该知道GDP是算不精确的。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和总量,而现实中国民经济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些新兴行业和新兴企业由于诞生时间短、统计不规范,很难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如当前的技术咨询业、商务服务业、娱乐业等经济活动就很难准确纳入到GDP的核算之中,所以任何一个时点上的GDP只能是相对准确的数据。此外,由于新兴行业、企业的不断规范,核算条件的不断完善,GDP历史数据也会经常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这又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由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这个数字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总产量即使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但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对经济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在使用GDP指标时,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出调整,才能精确地反映总产出的实际变动情况。一个季度的GDP缩减指数的增加,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的增加,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的大幅度提升,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随之增强的现状,但是GDP并非越高越好。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GDP的提高就显得比较困难;而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速度有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这时反而需要警惕宏观经济的过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实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这对股市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这样的经济趋势又会彰显本国货币的价值,导致汇率提升,进而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国内,推动股市上扬,只是这种暗地里的推动效果比央行实施紧缩银根政策所带来的股市负面影响要弱一些;反过来,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通过减息政策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这对股市来说显然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是经济的疲软加之货币供应的充足又会适当降低汇率,导致部分国际游资撤离该国资本市场。


需要注意,在看待GDP数据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GDP数据中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私人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当这四个指标不能保持一种均衡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国家就会进行局部的调控。比如,当投资的份额加大时,大量的货币资金就可能变成固定资产或商品,如果消费能力跟不上,则大量的在建工程和商品就是浪费的对象,已变成固定资产和商品的货币就会贬值,这些投资多数属于无效的投资,它们消灭了货币但没能换成产值,没能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再比如,如果净出口额过多,不仅会招致对口贸易国家的反对与制裁,同时也会将国内大量的资源以低价格的方式消耗掉,而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我国,政府支出尚未计入到GDP之中,而个人消费由于国人消费习惯和收入低下等原因,始终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始终想拉动的是内需和消费,一直支持的是出口贸易,一直控制的是社会投资。由于GDP数据的形成还跟物价有关,所以这里又多了一个需要监控的因素。显然,过高和过低的物价都会对经济的稳定运行不利,这也是国家要调控的内容。


总体来说,一国GDP增长率高,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使本国产品竞争力得到改善,这对股市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在总体经济运行良好、物质生产蓬勃有力的基础上,股市从理论上来说应趋于稳定的上升通道;但是,中国股市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管理层还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还有很多规律需要探索,因而中国股市的运行和GDP的增长并不能保持一致;而且,GDP数据并不是针对股市而产生的指标,它是一个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态的指标,它的增减对股市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


2、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股价的影响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为CPI,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00。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有七大类,包括食品和酒及饮品、住宅、衣着、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而在中国,CPI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八大类:食品、衣着、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在我国现行的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中,食品类的权重约为33%,医疗保健类约为11%,教育娱乐及服务类为14.5%,居住类为13.6%。可见,就目前来看,食品价格变动对消费价格指数有很大的影响,而这里的“居住”并不是指住房购买消费,只是租房的消费。然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占居民生活支出最大的往往是住房、食品、医疗这三大类,突出食品消费支出而忽视购房消费支出以及轻视其他消费支出,无疑剥夺了真正消费主体的应有地位,使我国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要打上一定的折扣,因而对通货膨胀的观察和宏观经济的决策都会带来一定的扭曲效应。比如,我国2007-2008年来的CPI高居不下,导致通货膨胀率提高,进而导致国家实施加息的货币政策,但此阶段的CPI高涨多数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原因,通过加息显然无法控制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扩大食品类供应的产能,同时适当放开压抑已久的物价水平,恢复合理的增长势头。由此可见,国内CPI的稳定性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进行调整”。


尽管国内的CPI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也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对于该指标的含义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在过去6个月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了5%,那么表示生活成本比6个月前平均上升了5%;生活成本提高了,人们手中的货币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了,6个月前一张100元的纸币,如今只能买到价值为95元的商品及服务。所以,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一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事实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CPI的温和上涨是必然的,也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它表明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在增强,也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扩张状况。


CPI本身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出现小于10%的增幅时,被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当CPI的增幅达到两位数时,被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CPI的增幅达到三位数时,则被称为恶性的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的CPI并不能真实地代表通货膨胀的水平,但如果CPI升幅过大,至少可以反映通货膨胀的苗头和增幅,并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相应的,央行就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反应,从而造成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和股市资金的撤离。所以,每当国家统计局公布月度CPI数据时,都会在当时的股市上引起一些波动,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但在国家没有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之前,通常CPI的上涨都会导致股价上扬,因为多数上市公司的库存商品价值和出售价格都会提升,导致名义利润大幅增长(但少数公司则会因为消化不了急遽增长的原料成本而导致亏损),进而导致股票价格提升;此外,CPI增长也会导致居民银行存款收益出现负增长,为了保值和增值的需要,很多资金将会涌入债券、股票和纸黄金等市场,从而激活整个资本市场。


综上所述,CPI的温和增长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CPI增长过快或累计增长过多,则会对整个经济运行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物价上涨往往是物质产出与资金供应失衡的表现,这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基本生产资料的产出降低了,当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时候,就会出现物价上涨的现象,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刺激该领域的投资或新增产出渠道;另一个原因是流通领域的资金太多了,相对于既定的物质供应能力而言,就会形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都在加大经济投资建设的力度,物质生产逐年递增,所以当出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是第二个原因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国家就会通过紧缩银根的政策来回笼流通市场里的资金,同时限制资金的再供应,这包括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


3、通货膨胀率对股市的影响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程度。但货币的实际需求很难计算,因此,通货膨胀率通常是通过考察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计算的。即: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00%,其中,基期就是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相比较,从而衡量当时的通货膨胀水平。假如一个经济体的物价总水平从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112-100)/100×100%=12%,同时也意味着物价上涨了12%。需要注意,尽管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只有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的反映。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个:生产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为PPI,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是一个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数,当生产原料及半制成品的价格上升时,数个月后便会反映到消费产品的价格上,进而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零售物价指数简称为RPI,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包括家具、电器、超级市场售卖品、医药等销售领域,该指标持续上升,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但是这两个指标目前在国内还不好统计,在谈论通货膨胀的时候,我国主要看重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所以,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考察方式并不科学,也就是说,CPI的增长率并不完全等同于通货膨胀率。可见,在我们谈论通货膨胀的时候,CPI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与通货膨胀划等号。


依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或抑制型)通货膨胀;依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CPI增幅不超过10%)、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增幅达到两位数)和恶性的通货膨胀(CPI增幅达到三位数);依据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品供不应求)、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直接涨价)、结构型通货膨胀(增长率不统一)和混合型通货膨胀(各原因都有);依据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通货膨胀可分为财政型通货膨胀(财政支出过多)、信用型通货膨胀(透支性消费和投资过多)和外汇收支型通货膨胀(因外汇在国内不能直接使用,过多的外汇储备需要央行投入大量的人民币以应付兑换,从而导致流通市场的货币供应过多。)。


那么通货膨胀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必须保证自己的货币供给保持一定的数量,在总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发行的纸币过多,就会造成纸币大幅贬值、物价快速上涨的通货膨胀现象(如果市场流通的货币过少,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同样,在纸币供应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总商品和劳务的供应量减少,也会促使物价水平上升,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很罕见,往往在战争中才会出现。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影响是很明显的。


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其在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参照国际通行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5个层次:

M0:指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

M1:指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集体存款,也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 M1流动性极强,是中央银行重点监控的对象。2007年末,我国的M1为15.3万亿元。

M2:指M1+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也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2007年末,我国的M2为40.3 万亿元。

M3:指M2+债券、财政存款+其他金融机构存款+货币银行同业存款。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我国目前暂不测算。

M4: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是否稳定。物价指数变动较大,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M2是一个与普通百姓有密切关联的经济数据,它的增减多少和增减速度,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速度,同时也决定着百姓手中的货币价值。

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往往是流通市场里货币供应增多的结果,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货币供给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下降,同时也可使更多的闲散资金进入股市,促进股票市场繁荣;

2)货币供给量增加,将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使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利润和名义收益等相应增加,并进一步刺激市场对股票的需求,促进股票价格上涨;

3)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会提高通货膨胀率,带给人们市场欣欣向荣、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从而致使主流资金撤离股市,转向于其他投资市场。同时也会导致国家实施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以打压股市投机,刺破泡沫经济。

 


二、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总量和货币需求总量的平衡相辅相成,因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的主要方法是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以此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适度刺激经济增长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货币政策在执行上可以分为紧缩和放松两种情况。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存、贷款利率,来减少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限制社会过热的投资现象,但这将造成该国货币的升值效应(因为流通市场里的本国货币变少了);如果是放松的货币政策,则其目的是增加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吸引投资和消费,但这将造成该国货币的贬值效应。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的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有所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的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的扩张,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使股市经常处于低迷状态。

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会动用三个指标,即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


1、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利率通常由中央银行控制,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中央银行便会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后,中央银行又会把利率适当的调低。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是滞后的,但也是长远的,它将缓慢地改变市场资金的供应量和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等。一般来说,当利率持续下降时,股票的价格最终会上涨;当利率持续上升时,股票的价格最终会下跌。


当中央银行开始上调利率时,往往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股市产生影响:

1)当利率上升时,会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减少公司筹措资金的数量,导致公司削减生产规模,减少未来利润。大众对此的预期反映就是股价会下跌,于是股票往往会出现被抛售的现象。

2)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据以评估股票价值的折现率就会提高,即现有股票的实际价值会下降,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也会相应下降。

3)当利率上升时,无风险的存款收益升高,于是一部分资金从风险巨大的股市转向于银行这个避风港。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减少了,股市的整体购买力就会下降,股价就会下跌。


从中国历年来的加息政策来看,利率上调(加息)会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长远的影响,但这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它不能对抽离股市资金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实施于牛市里的加息政策,往往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牛市的格局;而熊市早期里的加息政策则对股市有较大的影响,这如同雪上加霜;在熊市里的减息政策,同样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熊市的格局,但它可以刺激部分敏感资金重新选择保值、增值的渠道。也就是说,加息政策属于长期政策,在短期内不能改变股市的发展趋势,除非当时确实到了牛市的尽头。它虽然代表着国家调控的用意和决心,但不一定市场走势就能马上如国家所愿。有时,群众与政府是一种博弈行为的对立面,难以用单一的政策来扭转高速运行的股市列车。


另外,贷款利率往往和存款利率同步调整,因为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是银行的基本获利空间;又或者贷款利率的调整比存款利率的调整先行一步(少数时候且为时较短),因为控制了企业贷款规模就等于减少了银行资金的流出量,可间接地实现存款总量的控制目标。因此,通常情况下,根据贷款利率的上调可以推测出存款利率也将有可能出现上调。存款利率是针对借给银行资金的人,贷款利率是针对银行贷款的对象,利率政策就是这样通过两个利率的调整来控制社会资金的进出数量和进出速度。


一般来说,影响利率调整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1)物价因素。如果物价长期上涨,国家就有可能采取措施以提高利率,促使流通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如果物价回落而经济极度疲软,国家则有可能以降低利率的方法来增加流通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市场投资和消费。

2)投资因素。如果全国各地基建投资、楼市投资、股市投资等投资热情高涨,则意味着资金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国家就会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吸引资金回笼到银行;反之,如果社会投资不景气,经济出现滑坡状况,国家又会降低利率,促使资金从银行流出。

3)资金供求关系。当社会上的资金供不应求时,往往说明当时的利率偏高;反之,则意味着当时的利率偏低。但是,当全国到处呈现出资金吃紧的状况时,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稍有改善的情况下,国家会适当降低利率,以改善企业资金的周转状况,减少企业的破产概率;反之,当银根比较宽松时,如果社会投机成风,国家就会提高利率,促使资金回笼到银行。

4)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如果国外金融市场的利率低而国内的利率高,那么就会引起国外资金流入国内,享受无风险的高利率。如果国家不希望大量的国外资金涌入国内,势必也会降低本国利率;反之,则正好相反。

5)利润的平均水平。利息是企业和百姓将资金借给银行运营而获取的一种利润回报,也是他们衡量资金收益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既然利息是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一种体现,那么它本身的存在就会有个限度。即:贷款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而存款利率的总水平也要适应大多数银行的承受能力或存款人的最低投资收益要求。所以,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是有限度的,越往上调整的压力就越大。


2、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一部分资金是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随便动用的。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比例越高,表明央行执行银根紧缩政策的力度就越大。2007年末,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40.3 万亿元,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提高准备金率0.5%,就能够冻结银行资金2000亿元,而如果按照货币乘数计算,则影响的资金供应量将超过8000亿元。


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就会变小,金融机构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就会降低,其结果是使社会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反之,则情况正好相反。可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防止金融风险产生,同时可有效降低货币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其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总体影响不大,但它却反映了国家正在紧缩银根的信号,同时预示着利率最终可能也会上调,因而加大了股市上行的压力。对于股市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是个利空的消息。


——央行除了会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项货币政策工具之外,还经常会动用另外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在缺少资金时,以其持有的、顾客需要贴现的票据请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以取得资金满足客户贴现的需求;而再贴现率则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行为所收取的利率。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中央银行就会提高再贴现率,这会使商业银行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放贷规模,于是流通市场的资金开始变少,致使物价开始回落;反之,中央银行则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获得低成本的供应资金,进而增加流通市场里的资金总量。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买卖活动。当整个市场价格水平上升从而需要加以抑制时,中央银行就会将证券卖给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的存量资金减少,放贷规模缩小,进而使市场投资以及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转;当经济呈现萧条迹象时,中央银行则会从商业银行手中买进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存量资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进而使市场投资需求和价格水平上升。


以上几种货币政策工具都是针对商业银行而言的,目的就是控制银行的资金流向和放贷数量,以及预防银行经营风险,遏制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3、汇率对股市的影响

汇率也属于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控范畴,但因为常涉及到多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一般国家对其干预得不是很频繁。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而人民币对美元等外币的兑换比例一直都在控制之中,没有引起股市剧烈变动的明显痕迹。但是自我国2005年7月开始实施新的汇率制度以来,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增值,2005-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行情是有目共睹的,而1985年日元被迫升值之后,日本股市的暴涨暴跌也是举世闻名的。因而对汇率变动的研究,也就成为基本面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诸多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它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本币的贬值有利于该国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是本币贬值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国货币当局降低本币对外汇率经常要考虑的方面。但只有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弹性才会逐渐增加,其贸易差额状况才会得到改善。由于汇率变动是双向的,本币汇率下降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汇率上升,因此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经济增长减缓的现象,并进而招致其他国家的经济抵制和报复。

2)汇率变动的资本流动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汇率下跌可使等量的外币购买到比以前更多的劳务和生产原料,从而引起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如果人们预计一国货币贬值是短暂的,那么它可能吸引长期资本流入该国,因为该国货币增值后,其投入就会升值;如果人们认为一国货币贬值是长期的,那么它对资本流动的作用刚好相反。同时,当一国货币贬值时,以该国货币计量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就会下降,人们就会用该国货币兑换他国货币,将资本大量移往国外,以寻求资本保值和增值。另外,本币贬值还会造成通货膨胀的预期效应,即人们预计该国货币会进一步贬值,从而造成投机性资本的外流。

3)汇率变动对物价的效应。从进口角度来看,本国货币汇率下降,会导致进口商品和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并使国内同类商品和最终成品的价格上升,引发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从出口角度来看,本国货币汇率下降,会引起出口量扩大的现象,在国内生产能力已得到较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会加剧国内的供需矛盾,对国内制成品以及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产生压力;从货币发行来看,货币贬值可增加一国的外汇收入,外汇储备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外汇储备增加的负面影响是该国中央银行会增加发行货币量以满足日常兑换需要,由此会扩大该国的货币发行总量,进而导致该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4)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本币贬值会鼓励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同时使本币投放增加;本币升值则会减少出口,使外汇收入减少,使货币投放减少。因此,货币贬值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促使利率水平下降,这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效应,但通货膨胀又会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并最终导致利率上升。因此,对一般国家来说,伴随着汇率贬值而来的总是利率的上升。

5)汇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效应。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的增加,会带来国内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增加;同时,由于进口价格上涨,一些消费者会把准备购买进口商品的支出转向于购买国内商品上,这会产生同出口增加一样的作用,促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并带动就业率的上升。


由此可见,汇率是一个很复杂的变量,常常过犹不及。对于股市而言,长期的本国货币升值将会吸引大量的外国资金流入国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和商品流通市场,直接推动股市和商品价格上升,对股市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是,一旦获利丰厚之后,或者股市风险加大之时,这些国际游资就会迅速撤离股市,导致股市暴涨暴跌(例如2006-2008年的中国股市)。同时,本国货币升值还将导致国内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提高,引发出口停滞的现象,进而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下滑,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利润将会严重下滑,但也会使一些需要用外币计值的公司资产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或者使一些进口企业获得更为低廉的原材料成本。

 


三、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实施多目标的经济政策,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资源优化配置这六大目标。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这六大目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则是通过对税率的调整、国债的买卖以及财政补贴等来进行的。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卖出国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与物价上涨;而宽松的财政政策则恰好相反。财政政策是除货币政策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


1、税收对股市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的税负水平,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在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以控制社会需求数量和调节经济供求结构。

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而对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则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或抑制交易的作用。比如,对于股息所得,我国征收所得税;对于证券交易,我国实行印花税;对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买卖基金的差价收入,我国征收营业税等。在股市低迷或高涨的时候,通过调整或减少这些税收的科目和比例,就能减少或增加市场交易的成本,刺激股市上扬或导致股市下跌,使投资者看清政府的调控意图。我国历年来多次提高或减少印花税,就是专门针对股市的一种财政政策。

此外,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缴纳的税赋越多,企业的税后利润就会越少,用于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就更少。当所有股票的股息均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息时,股票就失去了长期投资的价值,证券市场就会丧失投资的本源。可见,高税率会对股市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低税率或适当的减免税,则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能力,增加个人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还有,国家降低或减免部分税赋,等于就是替企业节余利润和现金,这将直接导致流通市场和资本市场里的货币增加,刺激股价上扬,当然也可能会提升通货膨胀率;反之,则将导致流通市场和资本市场里的货币减少,限制股价上涨,抑制已有的通货膨胀率。


2、国债对股市的影响

国债又称公债,是政府举债的债务。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债券相比较,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具有极高的信用度,因此被誉为“金边债券”。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是一种财政收入,国家发行债券或借款实际上是在筹集资金,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的三大功能。国债的发行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债券或借款到期时不仅要还本,还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国债具有认购上的自愿性,除极少数强制国债外,人们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国债,完全由自已决定。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把国债分为不同的种类。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以筹措和发行的期限为标准,国债可分为长期国债、短期国债和中期国债。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将一年期以下的国债称为短期国债,10年期以上的国债称为长期国债,期限介于两者之间的国债称为中期国债;以筹措和发行的性质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国债对股票市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就会使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其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股票的发行和价格,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又高收益的国债上。因此,国债和股票是竞争性金融资产,当证券市场资金增长有限时,过多的国债势必会影响到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可见,当国家需要抑制股市过热投机时,或需要减少流通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时,就可以利用发行巨额国债的形式,促使大众和机构争先购买,从而回笼社会资金或银行资金,同时直接减少股市里的资金供应量;反之,则会减少国债的发放,保持市场供应资金的均衡性。


3、财政支出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支出分为两个方面,即财政投资与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基础工业部门与基础设施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或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国有企业或劳动者个人提供的一种资助。我国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补贴的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外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及居民生活各方面。    

如果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那么将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这些行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同样,如果国家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诸如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那么这些行业及其企业就会处于有利的经营环境,其税后利润也会增加,该行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扬。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对于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下面介绍几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1)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紧”政策通常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采用。“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收、压缩支出;“紧”货币政策的措施是提高利率、减少贷款。这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有效抑制总需求并控制通货膨胀,而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2)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松”的搭配通常是在总需求远小于总供给、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采用,即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税收、增加支出,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增加贷款投放、降低再贴现率等。这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有效刺激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而消极效应是易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3)“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调控中最常用的一种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两者的“松”、“紧”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例如,当经济稳定增长但已经出现财政赤字时,国家往往不会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但是会采取增加财政收入、紧缩财政支出的对策,即选择“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的搭配;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流通市场货币充足时,国家往往就会采取扩大支出、减少收入的“松”财政政策和紧缩银根、回笼货币的“紧”货币政策,但紧缩的程度往往不深。

 


四、政治新闻对股市的影响

政治和新闻因素,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出乎意料的重大事件。这里面,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但它们的出现,都对股市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1、政治因素对股市的影响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跟国家政权和政治关联的重要因素,它们的不稳定,将加剧股市的不稳定。一般来说,影响股市的政治因素主要有:

1)政变或政权更替。当一个国家出现政变或政权更替时,人们往往会对该国未来政局的稳定持怀疑态度,对货币是否被废除以及新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普遍忧虑,对资本市场的存废和整顿也普遍担心。因此,该国此时的股市往往处于极度萎靡的状态。

2)战争。战争对股票市场及股票价格的影响,有广泛影响的也有局部影响的,有长期影响的也有短期影响的,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视战争性质而定。战争会促使军需工业兴起,凡与军需工业相关的公司股票必然上涨,但大部分股票则因诸多的不确定性和灾难性而导致下跌。一般而言,投资者会担心该国是否经得起战争的拖累、是否会引发参战国经济衰退等问题,并最终将资金撤离股市,致使股市低迷。

3)恐怖袭击。当一个国家遭受到重大恐怖袭击事件或国家领导人遇刺身亡时,均会导致资本市场动荡不安,并促使股价迅速下挫。如美国的“里根遇刺事件”和“9.11事件”,均使美国股票市场出现过剧烈的波动。

4)国际政治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的改变,已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基金在国际资本市场里的配置,愈来愈对股价产生强烈的作用。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财政等各方面的措施,往往会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该国股票市场也会随之发生变动。

通常情况下,政治因素往往只能改变股市短暂的运行轨迹,而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股市的运行状态,除非股票市场被战争摧毁或被新政取缔。但是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政策面对股市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需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2、新闻因素对股市的影响

新闻是指那些不可预料的事件,包括经济统计数据的发表、政治事件、突发性灾难、市场谣言等。一般来说,影响股市的新闻因素主要有:

1)自然灾害的消息。如2008年1月我国出现的大面积暴雪天气,就曾导致几家上市公司停产,同时导致国家出现巨额的经济损失;而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则更是致使几万人死亡,重建资金达到1.7万亿元,一些上市公司则直接停产。与此对应,股市曾出现过局部的剧烈波动,有股价连续跌停的,也有大发灾难财而导致股价连续涨停的。

2)经济数据的发布。在股市处于敏感的高峰或低谷时,诸如GDP、CPI、外汇储备等数据的公布,都会潜移默化地对股市产生影响。

3)货币政策的公布。在股市处于敏感的高峰或低谷时,诸如新的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等政策的发布,也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4)行业政策或税收政策的公布。出于国家经济调控的需要和股市调控的需要,诸如国家扶持某地区、某行业的信息,以及国家对部分行业的企业减免税收、对股市印花税进行调整等消息,同样会对股市造成影响,引起股市波动。

5)上市公司重要交易或丑闻。一些上市公司的整合、兼并、重组、关联交易以及公司重大丑闻等消息的公布,对个股及相关板块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很多投资者就是靠到处打听这些消息来操作股票的。

新闻舆论是影响股票走势的一种突发性因素,包括层出不穷的报纸、杂志等各种新闻舆论工具的报道和一些广泛传播的小道消息。对于一个有着稳定走势的股票市场而言,重要新闻入市,将会打破原有的稳定走势,使股票市场发生短期波动。但这些新闻往往无法改变股市长期的走势,除非是市场供求关系被严重打破,或公司基本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五、市场因素对股市的影响

所谓市场因素,是指股票市场内在的机制因素,它们对股市的影响是直接而有效的。有时它们的作用时间比较短暂,比如调整印花税的影响;有时它们的作用又比较长远,比如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影响。市场因素有很多种,但这里仅论述三种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


1、管理层调控对股市的影响

就目前的中国股市来看,还脱离不了政策市的痕迹,管理层对股市的调控会对股市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市场设立制度和股权流通制度等的创建和实施,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和大户机构操纵股价行为的监管,对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和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基金准入制度的管理等,都能从根本上影响股市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以及证券市场运行环境的稳定性,使中国股市常常独立特行于国际资本市场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中。因此,管理层调控是所有投资者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资金面供应对股市的影响

如今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状况已和过去大有区别,一半以上的介入者为机构投资者。对于各路主力机构诸如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阳光私募基金等的资金出入状况,投资者都需要适当关注。他们的动向,意味着主力资金的投资或投机偏好,倘若能捕捉到他们的信息,投资者将事半功倍地实现投资股票的获利目的。此外,研究管理层批准基金入市的速度和规模,了解新基金的属性和入市速度等,都可以从中发现管理层调控股市的意图,以及基金本身对股市目前行情的看法。将股市融资规模的大小和资金入场规模的大小联系起来分析,投资者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当时是应该积极做多还是持币不动。


3、群体心理对股市的影响

在股市中,群体心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从众心理。服从多数是现代社会生活及经济生活的一项准则,在股市里,绝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应顺势而为,于是跟风操作和追涨杀跌屡见不鲜;其二是预期心理。对行情的预期,对上市公司的预期,对政策的预期等等,构成了绝大部分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依据;其三是偏好心理。很多投资者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来买卖股票,或买高价股或买低价股,或买绩优股或买成长型股,或喜欢跟庄或喜欢坐庄等;其四是博傻心理。很多投资者认定市场博弈行为就是博傻行为,总是傻子和傻子的游戏,没有必要研究股票的价值。于是,蝴蝶效应、羊群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等,常常在股市里出现,这就是群体心理对股市的集中影响。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预期的市场,在这里,只有人而没有其他的东西。因此,研究大多数人和主力的想法,是投资者每天收盘后需要考虑的事项。

——以上介绍了宏观信息分析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并不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料。一般来说,宏观信息资料常常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重大事件等。这些资料可以从以下地方获得:

1)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中关于世界经济动态与国内经济大事等的报道;

2)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和经济报告、统计年鉴等;

3)各预测机构、证券公司和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资料;

4)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据及其相关信息等。

此外,投资者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对数据资料还应有如下的要求:

1)准确性。数据资料必须准确可靠,虚假的数据资料将导致无效的结论;

2)时效性。数据资料要及时更新,要有近期和最新的数据资料;

3)系统性。数据资料要连续化和系统化,要有历史各期的统计数据资料;

4)可比性。有些数据因出自的地方不同,导致数据大小和考察范围不一,直接使用这些数据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必须对不可比数据调整口径或进行单位换算,使之具有可比性;

5)适用性。搜集数据的目的要明确,所搜集的数据要能派得上用场,以免浪费搜索的精力。


本文版权归:投资交易院所有,其他方在转载传播时,请注明此文来自投资交易院(付费文章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微信公众号

2018    投交教育

鄂ICP备18025737号

扫码关注投资交易院公众号

电话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7:00

13387640246

请你留言

-
姓名: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