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入市须知

明白新闻消息的实值

文 | 投资交易院

1、新闻往往不新鲜

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新闻有“新”的价值;但对于股市来说,新闻则几乎没有“新”的价值,常常只能算作信息报道。因为股市里存在着行行色色的投资者,归属于国民经济的任何部门或机构,他们对各行各业总的看法、揣测、担忧以及第一手资料的信息反馈,包括董事会的秘密会议等,都在股市里提前一步得到了反映。

无论是被记者报道的新闻消息,或是上市公司内部的决议及公告,还是各种经济指标或数据等,往往滞后于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的股市人士,因而滞后于股市趋势的发展。等到公众得到新闻消息时,往往已是数日甚至数月以后的事情了;而等到经济数据等做出反应时,也往往是数月之后的事情了。

可见,新闻消息只能用来解释当前股市的状况,但普遍滞后且不全面的新闻消息却不一定能解释清楚股市当前的状况。

 

2、新闻往往很功利

当熊市刚刚来临时,新闻不是姗姗来迟就是拒不承认。这一方面是由言论者的低级识别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管理层不面对现实的反映。

当熊市处于底部时,新闻不是表现迟钝就是哀鸿遍野。在一个只有管理层和股民关心的时段里,新闻人士不再慷慨陈词,也不愿浪费笔墨。

当牛市正在进行时,新闻则开始扳本式的报道和宣传,极尽推波助澜、夸大其词之作用,惟恐世人不知道股市财富效应正在形成。

当牛市处于末期时,新闻则一味的沉浸于“祖国河山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中,不断鼓吹开户纪录、市值纪录等数据,一路高歌猛进而不听中肯言论。

你悲的时候不理你,你喜的时候巴结你,新闻报道就是如此的市侩和功利。当然,这也和一些特定的机构有关系,赚钱与赔钱的效应决定了他们投稿的活跃度。

可见,新闻并不严谨和真实,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才是最可靠的。

 

3、新闻往往不务实

在任何行业,真正的专家都很少,真正有责任心、有良知的专家就更少。在新闻媒体领域,多数新闻评论的提供者都只是在媒体行业找份糊口的工作而已,出自这些人手中的新闻评论应谨慎对待,尤其是在需要高度钻研后才能得到一些分析成果的财经领域。

因为对股市行业不熟悉,报道可能失误;因为和信息源有利益关系,评论可能不真实;因为报道人不够敬业,新闻可能掺水份;因为没有丰富的交易经验,报道数据可能不准确;因为要吸引大众眼球,新闻标题可能夸大其词;因为撰写者能力有限,所以可能会以偏概全;因为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但又急于表现,所以以讹传讹的现象在所难免;因为掺杂了猜测、假想、评论等内容,所以“假传圣旨”的状况屡见不鲜……

可见,在一个信息爆炸和消息混乱的时代,要准确找出所需信息并及时作出正确反应是多么的困难,而对信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是多么的可贵。

 

4、新闻往往被利用

除了一些有良知的学者和喜欢表现自我的投资者之外,股票市场很少会出现非功利性的新闻言论。每一个利益集团都会在市场上寻找言论的突破口,为自己牟取利益。

比如,上市公司负责人从来不会说自己的公司前景渺茫,即使是在股票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还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和言论。

QFII的经理人和研究员,总是会在自己买入股票后才发表需要政府救市或股票低廉的言论,又总在需要二次持仓的时候发表股市涨幅过大、抛盘在即的呼声。

私募基金和机构庄家,则更多的是在个股上散布消息和言论,让散户为其抬轿,让大众为自己的愚昧买单。

管理层则总是喜欢在股市处于高位时做出即将打压的暗示,而在低位时又往往“只打雷不下雨”地发出所谓稳定市场的信号。

所以,弄清了言论者的身份后,我们往往就能知道这些言论所发表的目的和真假,及其可行性有多大、影响时间有多长。

 

5、新闻常常误大众

“新闻”原是指那些不可预料的事件,包括经济数据、政治事件、货币政策、市场谣言、公司丑闻等,但对于部分主力机构而言,这些情况早已被他们时时监控和感知,当新闻出来时,不过是替他们代言而已。

对于主力机构而言,真正的新闻只是外部信息与他们的感知稍有偏差的那一部分,即:从“总”信息中减去预期到的信息,剩下的“净”信息才是他们所认为的“新闻”。所以,主力对信息的反应往往不取决于信息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取决于它们是比预期中“更好”还是“更坏”。

但是对于大众而言,“新闻”就是“100%的新闻”。所以绝大多数新闻和消息在出来时,虽然市场主力早就提前预测并消化掉了,但当天的消息还是会像鱼雷一样在市场里掀起波浪,引起大众的连贯反应,并使主力暗中渔利。

可见,股市新闻总是告诉人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并非人们需要知道的东西。这种投其所好的表达方式,实则是一种“阴谋”。

 

6、新闻好坏看反应

新闻本身只是一个信息的发布,也许发布的只是一个数据,也许披露的只是一个变动,其本身往往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人们对它的看法却有好坏之分。所以,关键不是新闻,而是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和反应。

比如,同样的消息在不同的时段会有相反的效果,这是因为时间和环境改变了,“利空”和“利好”就会调换位置;而同样的消息对不同的股票也有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很多股票有自己的运行周期,而很多上市公司也有各种各样的牵连关系。如果不顾环境和时空的变化,而一味的用老式眼镜或单一思维去看待消息,则必然会使我们失去对市场趋势的捕捉能力。

在新闻中,利空的消息尤其值得注意。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在公众场所回避其实是无可避免的不利消息,这种世俗的偏见总认为期望和善意欺瞒总比透露恶意的真相要好。但这种习性无法被股市所接受,股市不通俗理。

所以,利空消息因常常被大众排斥,才往往具有宝贵的价值。

 

7、新闻价值在记录

对于股市而言,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新,而在于重大新闻具有连续记录的价值。因为尽管新闻总是延迟出现,但对于更长久的市场发展而言,仍有预测的价值,始终记录这些重大新闻对研究股市后期走势会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即便我们对股市下跌或上涨的原因不甚明了,但是当诸多新闻发表之后,当诸多评论家评论之后,你就会明白,那些重大的新闻仍对股市后期的走势起着制压或推动的作用。至少,过去的新闻使你明白了原有趋势还会继续的部分原因。

在一个相对长远的时间里,我们很难评估某一个新闻事件对股市涨跌的“贡献度”。但是,在一个既定的时区里,通过记录多、空重要新闻的出现频率和出现时间,领会管理层所要透露的政策含义,同时对比市场趋势的当时位置,往往就可以使我们提前得到趋势即将出现反转的环境信号。

所以,记录并察看重要新闻的多、空性质及其出现的频率,会使你领先于对手找到市场的风向标;而这样的新闻记录方式,也为你提供了一个观察大众心理的读数器,对于提高自己的反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8、小道消息不可信

新闻里的信息有很多种。宏观信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面貌的信息,虽然不是针对股市而发布的,但对股市的影响却是间接而久远的;股市生物链里的信息包括证监会、交易所、相关产业、上市公司等信息,它们对股市的影响是直接而可见的。

小道消息则多数出自于庄家和市场人士,其可信度往往较差。如证监会将出台重大利好政策、某某股将进入重组阶段、某某股主力即将拉升、某某概念即将爆发等,它们的出现即使不能验明真假,也往往也会对个股走势产生短期的影响,但对股票的主要趋势没有多大的影响,不值得大家追逐。

在一个互相博弈的市场里,没有人会将底牌告诉别人,倒是陷阱层出不穷,谎言接二连三。尤其是网络上要熬夜赶工却无任何报酬的荐股行为,更不值得大家追捧,即便是参与者因此偶有获利,也不过是因对方在“放水养鱼”罢了。

所以,如果投资者不去分析股市的基本趋势而只追随小道消息,则必定常常被主力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往往得不偿失。

 

9、利好消息两步看

首先要弄清楚“利好”的性质。如同星级酒店一样,“利好”也分为特大利好、重大利好、大利好几个等级。但是,当久逢甘露的“利好”出现时,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不切实际地夸大“利好”性质,常常给其“上纲上线”。因此,“利好”性质需要投资者仔细揣味,看看“利好”究竟属于什么程度的“利好”。同时,也要看看“利好”发布时股价所处的高、低位置,股价位置不同,“利好”的利用方式就不同。

从经验上来说,如果市场没有按照预期方式对“利好”作出反应,即该涨的不涨,那么就说明该“利好”根本就不是“利好”,或该“利好”早就被市场消化掉了,这同时也往往说明趋势即将有变。

其次要弄清楚主力的现状。任何“利好”出来后,股市能不能涨,还要看主力的反应。如果“利好”出来后股市会大涨,则前提条件是主力已积累了大量的低价筹码,正好顺势拉高,诱使散户跟风抬庄。但是,如果主力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低价筹码,即在“利好”发布前主力还没有建仓,那么主力是很难在突发性“利好”下高成本建仓的,让其去跟风推高则更是天方夜谭。即使有主力逢“利好”而大举建仓,也往往只是游资的短期行情。

要判断主力前期是不是获得了大量的低价筹码,从“利好”前3个月的成交量中即可获得答案。若该阶段大盘的成交量一直低迷,那么主力资金就没有进场建仓,主力没有建仓,往往宁可等着股市回落也不会拉抬股价,这样就常常会导致“利好”失效。

可见,对资金的分析比对“利好”的分析更重要,往往是主力资金的行动状况决定了“利好”可利用的价值和程度。


本文版权归:投资交易院所有,其他方在转载传播时,请注明此文来自投资交易院(付费文章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微信公众号

2024    投交教育

鄂ICP备18025737号

扫码关注投资交易院公众号

电话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7:00

13387640246

请你留言

-
姓名:
电话:
邮箱: